——万象城在线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优秀成果展示
李云梅 姚嵩 王宝龙
2019年8月,万象城在线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同年12月,学院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群确定为双高建设重点专业群。创新团队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能源领域,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双师、双能、双创、双语”四个维度,打造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
团队负责人是学院教学副院长李云梅,她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目前团队成员2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17人,企业兼职教师5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团队中2人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得国家、天津市级“黄炎培杰出教师奖”,2人获得天津市“最美女教师”,1人获评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2人获评局级优秀党员。
一、建立团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优良的团队文化
创新团队加强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按照“四有”好教师标准,健全团队管理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师德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实施创新团队成员的动态管理,每年末对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培训、团队贡献等方面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并纳入学院教师整体评价中。创新团队负责人在双高校专业群建设、资源库升级改造、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整合以及鲁班工坊推进等方面整体谋划,在团队成长中发扬拓荒牛的创新实干精神、千里马的高效快干精神、领头羊的示范引领精神,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先后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专业教学标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专项培训16场,参培116人次,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课程开发、创新创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形成了互促共融、共建共享的团队文化。
二、创新校企合作协同机制,打造“双师型”团队
以行业企业技术发展为引领,遴选瑞亚能源、瑞能电气、英利集团等5家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产学发展的“双师型”团队。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中环电子、汉能移动能源等20余家企业,调研分析新能源产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匹配度。与瑞亚能源合作,制定光伏电站运维“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将证书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形成对接职业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瑞能电气等企业实施校企定制培养、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培训和技能训练,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企业发放的奖学金和提前录用函。与英利集团共同编写《探索风能的奥秘》儿童科普读物,整理文字、故事、图片等资源1万余条,预计2021年4月出版。通过全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了14个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能源产业学院也初见端倪,构建了校企命运共同体,完善了校企协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三、创建团队合作协作模式,扎实推进“三教改革”
创新团队联合全国30余家院校、10余家企业继续推进国家级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统筹资源库整体框架、组织院校间模块化资源建设、组织实施与应用推广,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疫情期间,资源库在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号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上半年就新增用户1万人以上,目前资源库资源总量达到3万条。借助优质教学资源,创新团队教师实施项目化教学,4名教师分模块教学的《机舱的车间装配与塔筒的现场吊装》项目,在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三等奖;1名教师在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团队编写出版的《光伏应用技术》新形态教材被评为“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团队建设的《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获评天津市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现代能源发电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LED-流水灯设计》课程获评天津市海河教育园“课程思政”精品课;疫情期间,团队根据需要又建设了《PLC应用技术》等11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5门课程被评为院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程。
2019年—2020年,团队成员主动承担了学院承办全国职业院校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技能大赛、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比赛工作,通过赛训、育训结合,光伏专业的学生包揽了全部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此外,团队成员还指导光伏专业学生参加“智能微型运动装置(智能鼠)”赛项,3人获得一等奖,学生综合技能不断提升。
四、注重技术技能积累,提升团队科创服务能力
2020年,创新团队中12名教师获评“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疫情期间组织了研发团队,主动前往京津冀地区复工复产企业调研,摸准企业对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的需求,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全力帮助企业转型升级。联合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氢能源所开展“氢能燃料电池动力车及燃料电池装置科研技术开发”项目,已投入使用;联合天津圣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集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无人驾驶车,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400万元;依托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专利11件、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教科研课题19项,其中《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课题、《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团队共同体协同合作机制研究》获批全国职教创新团队建设体系化课题研究项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密切了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创新团队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劳创融合三结合理念,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光伏专业学生在2019年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1人、在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铜奖1人,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0人次。
五、高质量建设鲁班工坊,提升团队国际化水平
依托学院新能源专业群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在推进印度鲁班工坊启运后全面运行的同时,创新团队开展了埃及鲁班工坊的建设工作,通过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合作,完成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埃及教师为期一个月的全英语专业培训,多台实训设备的采购与运输等,并于2020年1月,在团队负责人带领下赴埃及开罗,建设了新能源技术实训区、大型风力发电实训区,赠送了配套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此外,创新团队应印度鲁班工坊的要求,制定了《智能鼠原理与制作》课程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了双语教材,并指导印度学生参加2020年亚洲科技节Micromouse国际电脑鼠挑战赛获得优秀奖,推动智能微型运动装置技术走进印度课堂,走向国际赛事,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对智能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通过鲁班工坊建设,不仅提升了创新团队双语教学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国际化专业水平。
六、率先成立共同体联盟,构建共同体协作运行机制
在陕西科技大学国培基地的指导下,坚持“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原则,探索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因疫情原因,联合全国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新能源企业、科研院等多家单位,先后组织召开三次线上会议,一次线下集中会议,统筹规划主子课题的关联关系,进行了人才培养交流、“1+X”证书研讨及成果分享等,共商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共同体协作运行机制。在创新团队成员努力下,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几易其稿,《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共同体章程》和《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共同体委员会及相关机构》等文件出台,并于2021年元月召开了创新团队共同体启动大会,7所国家级创新团队单位、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9个共同体成员单位加盟。通过建立创新团队之间协作运行的体制机制,增强了行业、企业、院校等创新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创新团队之间协作能力,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在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上做出果敢尝试。
未来,创新团队将依托国家级新能源类专业教学资源库,面向西部院校、企业、农村、社区、中小学进行教学成果的推广,促进新能源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新能源与环保技术专业领域创新团队共同体,校、校、企强强联合提升专业贡献度,助推经济发展;依托鲁班工坊建设,深化产能合作,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