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鲁班工坊揭牌成立仅半年多,它的前身却有着为期八年的校企合作基础。
2015年,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胡克满首度踏上贝宁的土地时,他的内心忐忑不安。此前,他和许多人一样没有听过这个西非国家,而接下来两周,他将为层次更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英文授课,“我做了无数次想象,光是备课就备了半年多。”
跨越15000多公里的教学,缘起于在贝中资企业的实际需求——宁波企业浙江天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时国际”)在贝宁开办了一家商贸城,在招聘当地员工时发现技能人才紧缺,于是求助宁波职院,并且和当地私立大学CERCO学院牵线。

胡克满的学生们展示课堂制作的电子制作产品
后来,此行成为浙江省职教领域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首次尝试。校企三方于2016年合作成立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逐渐摸索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年,天时国际累计招收20多名本地员工,他们从学院毕业后进入技术、安保等岗位,解决当地就业增收问题;比起从国内引进人才,中资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大大降低。如今,这套建设模式正在持续为鲁班工坊赋能。
与贝宁鲁班工坊一样,许多工坊项目的成功落地,都离不开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合作基础,以及工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鲁班工坊的发展定位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杨延表示。
塞尔维亚鲁班工坊填补了当地缺乏中式烹调专业人才的短板,为“中餐出海”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而紧密的校际合作,是塞尔维亚鲁班工坊顺利运转的“秘诀”。
中塞两所学校的深厚连接源于一次校际访问。2018年,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原校长斯拉沃留布•维契奇一行访问浙江旅游职院,双方商议共建“中塞旅游学院”。一年后,该学院成立,首批招收了40名塞尔维亚学生开展汉语学习。
“铸就塞中铁一般的友谊。”这是在2019年的开班仪式上,中塞旅游学院首任院长周殿军赠送给维契奇校长的一幅书法作品。

中塞旅游学院院长周殿军向塞方赠送书法作品
两校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合作,共同开发了《中式面点的制作工艺》知识图谱AI课程,编写出版了《塞尔维亚饮食文化》书籍,并举办了塞尔维亚首届健康旅游、服务、健康和保健国际会议等。“我们两校都认识到通过文化交流实现互惠互利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在两国的实习交流、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而言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贝尔格莱德应用技术学院副校长安德莉亚•热拉季奇表示。
工坊顺利建设后,如何让其运转可持续?是摆在许多工坊建设者面前的新问题。眼下,各地已在不断摸索新路径,让工坊保持长久生命力。
贝宁鲁班工坊给出了拓宽合作主体的解法。在此前的教学中,当地硬件设备的落后始终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合作学校只有两栋教学楼,随时停电、网络“龟速”,难以支持教学规模和水平提升。
中国驻贝宁大使馆的加入,开启了“政校企”协同共建模式。“使馆提出我们可以与中国在贝宁的援建学校开展合作,既解决教学硬件问题,又促使援建项目的效益最大化。”宁波职院分管国际合作交流副校长岑咏介绍。2016年,中国曾在贝宁援建阿卡萨多中贝友谊技术学校,拥有全贝宁最好的硬件设备,却没有完善的职业教育软件。宁波职院提供的教学资源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
去年底,使馆还利用专项基金,为学校增援了100台计算机等教学设备。如今,贝宁鲁班工坊也将在该校落地,延续使馆提供场所物资、学校提供教学资源的合作模式。
眼下,各地仍在不断创新建设模式,有效保障鲁班工坊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模式不尽相同,共通的却是充分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为当地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